宜都长江、清江与渔阳河汇集处。 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)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朱灿义 黎文来
宜都市城区,长江、清江两大一级流域在此交汇,为城镇化提供了丰富的沿江岸线资源。
近年来,宜都建设沿江集聚带,城镇空间拓展至46平方公里,三江村、刘家嘴村等沿江城郊村逐渐融入城区。2022年,宜都35.8万常住人口中,城镇化率达60.44%,全面小康指数居全省第1位、全国第26位。
这两个沿江村是怎样融入城区的?变为社区后如何发展?村民变居民后适应得怎么样?近日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探访。
整体开发 村民变居民
6月1日,陆城街道三江社区,一些民房贴着出租告示。马路对面,“鲟龙水街”步行街开始招商。
三江社区位于宜都北部,长江、清江、渔洋河在此交汇,“村改居(即农村改为社区、村委会改为居委会、村民改为居民)”以前叫三江村,过去这里以种植蔬菜为主,是宜都城郊的“菜园子”。
这里东临清江,西临长江,一个半岛深深切入两江间,又被称为“三江半岛”。社区党委书记刘小红说,村里老人都知道这是一块临江“宝地”,但除了建房,村民没能力搞开发。
三江村曾有常住人口3500多人,人均不足3分地。年轻人去城里打工,留下老人种地。因处于城乡接合部,不少人口向这里聚集,村民于是忙着盖房子出租。民房越盖越密,污水处理设施落后,各种弊端显现。“村民生活废水经常流到隔壁家门口,一下大雨,菜地里污水蔓延。”刘小红说。
为让人口有序聚集、避免小岛上密密麻麻“种房子”,2000年起,宜都市委市政府不再批建私房,并整治乱搭乱建。2017年,宜都引入湖北交投集团鲟龙湾生态旅游岛项目,三江村开始整体开发,村民搬出农房,住进楼房。
新建小区叫三江风华,居民活动中心、健身设施一应俱全。村里成立物业公司,吸纳未就业居民。“以前大家住在菜地里,一下大雨就淹水,现在全村能住上现代化的楼房,还是江景房。”62岁的村民江治中不仅全家搬上楼,还成为村物业公司负责人,多了一份固定收入。
小区里,老人推车遛娃,放学的小朋友在娱乐设施上玩耍。社区党委书记刘小红说,现在大家的精神面貌、服装穿着比种田的时候好多了。
眼下,鲟龙湾二期正在推进,剩下的400多户村民也将上楼。原来居住区被腾空,就地建起文化街区、特色民宿、滨江公园。视野所及,规划有序,公园里游人如织。
专业运营 资产变投资
姚家店镇刘家嘴村与三江社区隔清江相望,如今变成了红湖社区。
与三江社区相比,这里城镇化步伐更快更早,全村2800多户籍人口已经全部上楼。
去年,社区大楼、孵化中心、医务室、幼儿园、文化大礼堂相继投用,村集体收入从20多万元增至220万元。因为地段好,整体搬迁后村集体留有部分征迁补偿款,村里决定将资金变成资产,在村集体土地上建设幼儿园、学校、医务室,并将闲置空间对外出租。其中,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幼儿园由市教育局整体租下,每年租金约77万元;社区大楼4层以上打造成孵化中心,社区卫生室楼上建成律师事务所,宜都老年大学红湖分校也已经开学。
“这些资产不仅能够持续产生收益,也能给村民带来更好服务。”社区党委书记江敏说,村民上楼后没了土地、产业,经济来源有限,为保证他们生活得更好,村集体将闲置的拆迁补偿款进行投资,运营产生收益。
不仅满足于资产性收入,去年,村里投资建设的11层高的酒店大楼完工,准备打造自己的酒店。酒店紧邻大型旅游演艺项目“宋城·三峡千古情”,对面就是鲟龙湾文旅项目。今年,旅游复苏,马路边一公司空置10年的大楼被华住集团整租改造成全季酒店,给江敏带来了信心。“很多商家上门洽谈,酒店一旦开业,带来的不只是村集体收入,还能吸纳村民就业。”
为让集体资产更好运营,村里聘请一位职业经理人,专门打理村级资产。酒店怎么运营,空置门面怎么盘活,空置土地项目如何谋划,都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。“等到收入稳定,就可以正式给村民分红。”江敏说。
划分网格 管理变治理
城镇化不仅是身份的改变,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。
“有居民投诉楼下烧烤店味道重,有居民投诉楼上小孩吵,每天至少接到2条类似投诉,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和服务。”汪德清原是姚家店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干部,现在担任红湖社区第三网格党支部书记。
汪德清说,过去村民的需求很简单,主要是惠农政策落地。现在不一样,居民的衣食住行样样都会找到社区。“村民的生活环境变了,争田夺地的矛盾,转变为邻里矛盾,社区工作不再以管理为主,更多向服务转变。”
“村改居”后,红湖社区成为吸纳周边1万多人的商品房楼盘,社区人口猛然增多,人手短缺、矛盾调节能力不足的现象突出。为缓解这一问题,社区申请成立第三网格党支部,吸纳党员专门处理居民的矛盾纠纷。
红湖社区辖区内有3个商城、2个大型商业综合体,周边划入5个商品房楼盘,再加上本村近3000人的户籍人口,为方便管理,社区被划分为9个网格。每天,汪德清带领2名党员和9名网格员,穿梭在楼栋间。
此前,为了协调上下楼居民噪音纠纷,社区专门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公司进行分贝测试。前不久,社区邀请红十字会为居民进行医疗培训,学习医疗知识。“上楼只是开始,村民变居民后,还有一个适应过程,基层治理水平也要跟上。”汪德清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