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象新闻记者 成书丽
(资料图片)
以思想之变,引领发展之变!
5月10日至13日,由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、省长王凯率领的河南省党政代表团赴广东省、湖北省学习考察。
广州、东莞、深圳、武汉,4天时间、2个省份、4座城市、近20个学习考察点......
本次考察开头和结尾,两场重要会议上,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反复强调一个词:“思想破冰”。
5月10日下午,广东·河南两省工作座谈会上,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表示,“这是一次思想破冰之旅”,“希望通过这次考察,学习广东的成功探索、变革精神、务实作风,以思想之变引领发展之变”。
5月12日晚,河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,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表示,“这是一次思想破冰之旅”,“更新了思想观念”,并强调要“解放思想、永无止境,对标对表先进地区,自觉用世界眼光、全球视野谋划发展,创新理念思路,转变思维方式,以思想之变引领发展之变。”
为什么河南需要“思想破冰”?河南哪些地方需要“破冰”?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、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对本次“思想破冰之旅”进行了深入梳理和分析,以期为奋进中的河南找到开创新局的“钥匙”。
01为何河南需要“思想破冰”?
稳中加固,稳中向好!
今年一季度,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(GDP)14968.97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0%,跑赢全国水平。
从全国来看,一季度河南GDP排名位列中部六省第一,河南是六个经济大省中增速最快省份,也是唯一实际增速达到5.0%的省份。
可以说,一季度河南经济运行呈现稳定恢复、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,现代化河南实现良好开局。
这样的局面和态势下,为何还要反复强调“思想破冰”?
首先,从目前河南面临的发展难题来看,当下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,河南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性增长阶段,需求不足制约明显,投资持续稳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,消费向好基础尚不牢固,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然较多,经济运行进中有忧、依然承压。
另外,从本次考察的广东、湖北的一季度数据中也可以找到部分答案。
一季度广东的关键词是:总量,而且是历史级的总量。
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,一季度,广东GDP为30178.23亿元,同比增长4.0%。
广东成为全国首个第一季度GDP突破3万亿的省份,与江苏的经济差距从639.75亿元扩大至776.53亿元。
独上“3万亿”台阶的背后,是广东远远高于全国的工业投资增速。
一季度,制造业投资增长27.8%,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30.5%,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5.1%。相比之下,全国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%和16%,广东高出20.8个百分点和19.1个百分点。
独上“3万亿”台阶的背后,也是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。
一季度,广东先进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保持高增长,广东制造业经济结构正在加速转型升级。
而一季度湖北的关键词则是:增速,用一句话总结:“好于上年,好于全国,好于中部。”
据湖北省统计局消息,2023年一季度湖北省实现生产总值11899.72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上年同期增长5.1%。
一季度,湖北GDP增速为十大经济强省中最高,是经济强省中表现最好的省份。
增速之外,增量方面,湖北同样惊人。
一季度,从GDP增量来看,湖北以1095.06亿元的增量位居中部第一,也是6省中唯一一个增量超千亿元的省份。
与此同时,中部地区一季度GDP总量第2名发生了变化——湖北(11899.72亿元)超过湖南(11659.85亿元)跃居第2。这一位次的变化在去年上半年开始发生变化,从去年全年看,湖北GDP总量也是超过湖南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湖北与河南的差距也在缩小,一季度两省份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424.13亿元缩小到3069.25亿元。
可以说,湖北成为河南发展最大的“追兵”。
全国第一方阵增速、增量背后,则是湖北动能转换表现亮眼。
有一个数据:一季度,湖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.8%,居中部第一。
数据背后,则是湖北产业呈现出的几大特点:新产业引领增长、新产品产销两旺、新模式持续发展、新领域投资大幅增长等等,湖北的高新技术企业数、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长较快,支柱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。
“构建新发展格局,对每个地方都是一次机遇性、竞争性、重塑性的变革,不进则退、慢进亦退、不创新必退,我们必须入局而不能出局。”
用通俗的话讲,广东是学习的“标杆”,湖北是后劲十足的“追兵”,本次河南选择这两地考察学习,选准了切入点、着力点和关键点,是力求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,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。
那么,河南“思想破冰”,要破哪些“冰”?
02破思维视野之“冰”
思想是行动的先导。
思想不解放,观念不更新,行动就举步维艰。
河南“思想破冰”,首先破的是视野、思维之“冰”。
“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、作决策、抓发展”
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这句话,指向的正是:发展的视野眼界,以及思想观念。
其背后,是强调要在发展中,坚持系统观念,加强前瞻性思考、全局性谋划、战略性布局、整体性推进。
这样做的好处,一方面,把历史、现实和未来发展贯通起来审视,以把握趋势、辨明方向;把近期、中期和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,以未雨绸缪、把握主动。
另一方面,通过前瞻30年、谋划15年、立足5年,统筹近期、中期、长期目标,明确战略、路径的同时,把战略任务化、任务项目化、项目责任化,从而尽可能确保落到实处、见到实效。
而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,“前瞻三十年”成为了河南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关键逻辑。
但这还不够。
本次广东、湖北考察学习,学的首先就是“视野”和“思维”。
“再造一个新广东!”
今年农历新春上班开工第一天,广东举行了一场超过2.5万人的新春第一会,聚焦全省高质量发展,立下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新目标。
全国经济第一大省,经济实力全国最强,为什么广东突然着急了呢?
背后是,广东对于发展态势的深刻认识,这才有了坐不住,也慢不得,更等不起的紧迫感。
“广东人口数量多、资源约束紧,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任务又很重,不可能继续拼土地、拼价格、拼劳动力,对这个问题,全省都要有清醒的认识。”
“从外部看,我们现在又面临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,这个时候,躺平不可取、躺赢不可能、奋斗正当时。”
“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,才能奔向发展的新蓝海;唯有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,才能任凭风浪起、稳坐钓鱼船。实现现代化,广东只此一路,别无他途。”
可以说,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后,是“视野”和“思维”之变。
至于湖北,更是如此。
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优势再造战略,其中一个关键优势,正是河南的区位优势。
这方面,湖北和河南优势相近。湖北处于我国经济菱形结构几何中心,但“九省通衢”的地理优势并不直接等同于区位优势,区位优势也不直接等同于发展优势。
在新发展格局理念的指引下,促进区域优势发挥、资源优化配置,内陆也可成为开放前沿,中部也可成为开放高地。增强开放功能,需要从观念到行动融入创新的精神内核。
湖北的关键是找准了自身在国内大循环、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科学定位和比较优势,从区域性开放走向全方位开放,从要素流动性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,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,从“九省通衢”加速迈向“五洲通衢”。
这两地考察,河南既要学习广东“自我革命”的决心,也要学习湖北全力“放大优势”的理念。
03破发展方法之“冰”
河南“思想破冰”,破的是发展方法之“冰”。
视野、思维革新,需要落实到发展方法论的革新。
对方法论的强调,成为了河南省委、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。
仅今年至今,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先后两次系统阐述发展方法论。
4月24日,在河南省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推进会议上,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现场“讲授”产业链方法论:
突出培育重点,提升产业链规模能级、突出研发覆盖,提高产业链创新能力、突出梯度培育,壮大产业链优质企业、突出转型发展,加快产业链改造升级、突出生态培优,厚植产业链发展土壤。
5月8日上午,在河南省第八期“三个一批”项目建设活动会上,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首次梳理总结了“三个一批”项目建设活动的意义,通过连续八期“三个一批”活动,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“项目为王”方法论。
本次广东、湖北考察,学的重点也包括发展方法论。
比如,学习广东的“链式”思维和科技创新生态。
“链式”思维方面,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,以“链长+链主制”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、汽车产业等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重要牵引,促进产业链“补链、延链、固链、强链”,在逆全球化的浪潮冲刷中,筑起广东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防波堤。
科技创新生态方面,广东正聚焦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突破,瞄准产业技术制高点,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“卡脖子”技术;同时大力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,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走上企业强、产业强、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再比如,学习湖北的区域协调发展方法论。
这方面,湖北通过推进以武汉、襄阳、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建设,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布局走深走实,在全域协同、梯次推进、提能升级上狠下功夫,加快形成“强核、壮圈、带群、兴县”多极支撑、多点发力的格局,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,辐射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。
04破能力作风之“冰”
河南“思想破冰”,破的是能力作风之“冰”。
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,一些干部观念视野、专业能力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。”
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,指明了当下河南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作风短板,并提出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,提高领导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能力和水平”。
之后,一场能力作风建设“大风暴”,在河南全省掀起、推开、深化。
风暴之下,全省各级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有了长足进步,上下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,但能力不足、作风不扎实问题依然存在,仍有极大的进步、提升空间。
本次广东、湖北考察,学的重点也包括能力作风。
比如,学习广东如何制定好了发展制造业的政策、技术和服务支撑体系。
产业集群的形成靠的不是行政命令,但政府可以从产业规划、政策引导、配套服务等方面,加速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。
广东相继出台了“实体经济十条”、“民营经济十条”、“制造业十九条”、“制造业投资十条”等政策措施,聚焦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,通过统筹资源要素、设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推动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。此外,广东还建立“省市联动,分级负责”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,对投资5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重大项目逐个制定关键建设节点“作战图”。
比如,学习湖北的产业链图谱思维。
这方面,本次考察的武汉体现非常明显。
一方面,武汉系统梳理25条重点产业链并编制产业链图谱,实施产业链链长制,组建工作专班,一链一专班,加快制造业“稳链、补链、强链、延链”,推动“链主”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、稳定配套联合体,形成以“链主”企业为中心,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。
另一方面,武汉根据编制的全市产业地图并动态更新,明确各区产业定位,建立各区主导产业发展的“一谱一策三清单”(制定产业发展图谱,出台促进产业发展政策,梳理形成重点企业、重点项目、重点平台3张清单),实施挂图作战,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