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4月19日,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,“走黄河廊道 看高质量发展”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走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(简称“国创中心”)。
工作人员介绍省黄三角农高区情况。
在耐盐碱植物育种平台,六间大“橱窗”内,培育着甜高粱、杂交大豆、燕麦、黑麦草、紫花苜蓿、田菁等各种“绿植”,这些植物大都长得“郁郁葱葱”。
(资料图片)
与大田内的苜蓿不同,紫花苜蓿观察窗内的幼苗,部分叶子表现出发黄的性状。工作人员说:“实验室的苜蓿正在接受‘高盐协迫实验’——挑战它们的耐盐极限。”这六间“橱窗”为植物生长模拟了不同的生长环境,“像设计工业产品一样去设计耐盐种子,通过人工育种加速繁育和推广”。
耐盐碱植物育种平台人工模拟植物生长环境。
据介绍,为了解决盐碱地适生植物育种难、育种周期长、制种产量低等瓶颈问题,国创中心探索构建“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-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-田间耐盐梯度测试鉴定”三级育种体系,实现盐碱地适生植物精准快速育种。
国创中心是国家新型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由省人民政府、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,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、黄三角国家农高区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总牵头,联合中国农业大学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18家国内优势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联合共建。
基于自主研发技术体系的智能设施农业装备展台。
项目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、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,聚焦耐盐碱优异种质精准高效创制和高效育种、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快速培肥、盐碱地标准化高效智慧种养等七项关键技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着力解决耐盐碱作物生物育种应用技术滞后、盐碱地产能提升技术及配套产品缺乏等重大问题,探索建立我国盐碱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、生产和产业三大体系,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。
工作人员介绍自主品牌授粉熊蜂科研成果。
目前,省黄三角农高区已搜集保存耐盐碱粮食、油料、牧草、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2万余份,筛选培育大豆、花生、黎麦、燕麦等45个高产优质适生作物新品种(系),建立了盐碱地高效阻盐与快速培肥扩容增效技术模式及“节水、控盐、减肥、降药、保育、增效”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体系;自主品牌授粉熊蜂实现工厂化规模生产,打破国外多项技术和产品垄断;“鸿鹄”系列智能农机研制成功,实现我国第三代农机研发制造“弯道超车”。
大众报业•农村大众记者 段书强